" />
由教务处、校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全院讲座《诺贝尔奖得主比昂松及其戏剧》昨日下午1:30于华山路校区红楼209教室举行,讲座由挪威比昂松(诺贝尔获得者)研究专家主讲。全院师生近百余人参加了讲座。
讲座中,爱德华·霍姆为大家讲授了比昂松的生平、作品和所生活的时代背景,以及比昂松与易卜生之间的友谊。比昂松是挪威与易卜生同时代的著名剧作家,社会活动家,1903年凭作品《挑战的手套》获诺贝尔文学奖。比昂松一生为争取民族独立、发展挪威文化、摆脱异国束缚和统治进行斗争。比昂松的剧作触及时弊,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私、虚伪、贪婪等丑恶现象,不过其结局往往都是矛盾得到和解,具有改良主义色彩。
比昂松在文学方面涉猎很广,作品有小说、诗歌和戏剧。中篇小说《渔家女》(1868)描写渔家姑娘走出渔村成为一名演员的故事。抒情诗《是的,我们永远爱此乡土》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。主要文学成就是戏剧,共写了21部剧本。19世纪50~60年代,以历史剧为主,如《战役之间》(1857)、《国王斯凡勒》(1861)、《西格尔特恶王》(1862)等。70年代以后转向现实主义戏剧,有《破产》(1874)、《编辑》(1875)、《国王》(1877)、《新制度》(1878)、《黎昂娜达》(1879)和《挑战的手套》(1883)等。其中《破产》写商人钱尔德破产后在危机中苦苦挣扎,最后终于依靠自己劳动重振家业,揭露了资产阶级尔虞我诈的贪婪本性。《挑战的手套》是一部爱情、婚姻、家庭题材的作品,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屈辱地位。《人力难及》(1883)是一部揭露宗教狂热的象征主义戏剧,1895年发表《人力难及》的续篇,描写劳资冲突。
对于学校近期正在上演的比昂松的首部剧作《新婚的一对》,爱德华·霍姆也进行了分析和解读。
讲座结束后,爱德华·霍姆与学生进行交流,就挪威戏剧现状、挪威的剧作家制度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。(图文/小河 编辑/雨田)
图为爱德华·霍姆在讲座
图为讲座现场
Edvard Hoem简介
爱德华•霍姆(Edvard Hoem),1949年出生,挪威当代著名的小说家、戏剧家、诗人,挪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昂松研究专家。1969年首次发表文学作品。此后多次出版小说,主(要作品有《渡船》(1974年),《家园,童年》(1985年),《汤姆博格曼的日子》(1991年),《德雷尔小姐的音乐学校》(2000 年),《父亲母亲的故事》(2005年),《荒芜的岁月—1832年-1875年比昂逊生平》(2009年)。
由于霍姆对挪威当代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,各种奖项接踵而至,如:四次荣获北欧评论家文学奖提名;挪威文学批评奖(1974),挪威梅尔森奖(2006),彼得达斯奖(2007),易卜生奖(2008)。
此外,霍姆是挪威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翻译者,对布莱希特及其也颇有研究。